除甲醛,炭包、绿植真的有效吗?
搬进刚装修完的新家算得上是人生一大喜事,不过到处在说的“装修甲醛污染”让人心头一紧,怎么办呢? 各种支招:
1、买几大包竹炭放在屋里,据说这东西不仅可以吸附异味,对看不见的甲醛还有;
2、在屋里种几盆绿色植物,特别是吊兰,吸收甲醛的能力那叫一个强;
那么冰冰就有个问题要问了:竹炭、绿色植物除甲醛,真的有效吗?
竹炭 Vs 甲醛:吸附不是吸收
有些广告中声称,竹炭对甲醛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家庭甲醛*,并宣称有实验佐证。可是这些实验条件不能不让人生疑,他们是把竹炭置于近乎饱和的甲醛蒸汽中,每克竹炭高达68毫克的甲醛吸附量就是在这个状态下测得的,这样的环境,随便扔进一块木头也能熏成甲醛味的。
关键问题是竹炭能不能锁住这些甲醛,实验结果令人失望。一旦把这些饱吸了甲醛的竹炭放到没有甲醛污染的空房间里,上面的甲醛会*释放,3个小时内每克竹炭中的甲醛含量就能下降到了34毫克,1天后就下降到1.6毫克——除醛产品一下子变成了污染源。
竹炭 Vs 甲醛:吸附不是吸收
首先我们要确定一点,那就是甲醛对于植物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这种化学物质同样会与植物的蛋白质、核酸和脂类物质发生反应,伤害植物细胞。对甲醛气体反应敏感的植物,像三角梅(有的地方也叫叶子花)、红花酢浆草、米仔兰,在甲醛浓度高的环境下也会受伤,严重的甚至死亡。
红花酢浆草尤其敏感,只要把它扔在甲醛浓度为0.1mg/m3的环境中,放上3个小时,就会有95%的叶片受伤(按面积比计算)。并且,当甲醛浓度增加时,受伤的速度就更快了,它们只能在甲醛浓度为0.4mg/m³ 的环境中坚持3个小时,然后,整个叶片变为黄褐色且失水萎蔫,成了枯草。
当然,有些植物对甲醛的忍耐力要强一些,甚至还有功能。然后呢,这些植物就被奉为清除污染的神草了。不过,要注意的是,这也仅仅是植物的防御反应。说白了,处理甲醛也只是个不得已而为之的活动。将其进行无害化处理,还要兜不少圈子,远不如吸收二氧化碳来得有效。既然这些植物具备吸收甲醛的能力,那用它们来净化家中的甲醛是否可靠呢?研究人员通过模拟含有甲醛的居室,专业除甲醛,测定了一些常见的室内盆栽观赏植物对甲醛的处理能力。从实验得到的吸收效率来看,植物处理甲醛的能力还不足以在短时间内显著降低一般居室内的甲醛浓度。
举例来说,目前被广泛推崇的吊兰处理甲醛的平均速度是1平方米大的叶片每小时处理0.15毫克的甲醛。 实际上,通常一株的吊兰的叶面积不足0.1平方米。也就说,一棵吊兰1天之内能处理的甲醛总量只有0.36毫克。如果100平米,云龙区甲醛,层高3米的居室内,甲醛浓度是0.5mg/m3的,总共有150毫克甲醛,要降到安全标准(0.1mg/m³)就需要至少清除120毫克甲醛。那这棵吊兰要辛辛苦苦工作333天。当然,这还不算上从装饰材料里新挥发出来的甲醛。
其他有吸收甲醛能力的植物,有的吸收速率比吊兰稍高,有的叶面面积稍大,但都不会带来明显的改善,实际的处理作用还是相当有限。此外,吸收实验的数据是在相对较小的空间里取得的。也就是说,甲醛还不能在空间里随便飘荡,要时刻围绕在植物旁边才能被有效清除。形象的来说,植物不是吸尘器,专业甲醛*,而是愿者上钩的渔网。
近几年来,随着家居市场的火热,消费者们在橱柜品牌选择上不单单仅是比较外观款式以及价格,更关注的是橱柜基材的环保性。不少橱柜*商因此纷纷推出“零甲醛”、“绿色无污染”为宣传口号,然而可信度有多高呢?
符合国家标准就是“零甲醛”吗?
通过调查发现,市面上“零甲醛”橱柜等家居建材产品,价格不菲但却是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注意,然而,所谓的“零甲醛”产品真的能实现无甲醛吗? 真正的“零甲醛”指的是毫无甲醛含量,而目前很多家居品牌的产品即使符合国家标准,甚至国际标准,也不可能不含甲醛,只是甲醛的含量没有对人体造成影响健康。
从环保程度方面说,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相对于普通材质的产品来说更为环保而已。”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受制造工艺等因素限制,到目前为止完全不含甲醛的有关装修材料是不存在的。
消费者购买需核实商家信息
以橱柜为例,除了板材的基材之外,还需要经过贴面、油漆、封边等加工处理,在这些加工处理中,很难说不会带入含有甲醛的成分,所以要做到完全的“零甲醛”,几乎不可能。
相关*提醒消费者,尽量到正规商场选购橱柜等家居建材产品。目前,在橱柜的甲醛含量问题上,正规企业的产品均应**构出具的抽检或送检的*报告,消费者购买时应向商家索取并予以核实。在购买时,消费者一定要跟商家签订购买合同,还要要求经营者在所售的合同上面明确注明用材信息,以备出现纠纷时维权使用。
消费者对于装修污染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必然对于橱柜等家居建材的甲醛含量问题关注度随之增高,千万别因为“有些商家”的虚假宣传而蒙了眼,细看细买才是对家人健康的**与放心。
其他与“零甲醛”相关的常识
其实并无真正的“E0级”板材标准,欧美并没有“E0”这个板材等级,日本也没有,中国仍然没有,只有E1级及E2级的划分(国标与欧美标准存在部分差异)。“E0”不过是一个人看到商机后注册的一个商标,早期被某厂家买过来使用,而后“E0”产品部分厂家拿来而来,消费者请仔细辨别。